
“1981年4月,北京西山疗养院的长廊里——’老杨恒正网,你真确认他不是畏战自尽?’记者低声追问。”
杨成武扶着栏杆,不紧不慢地点了点头,这句回答像一块石子扔进池水,激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被误解将近半个世纪的黄开湘,再一次回到人们的视线。
黄开湘1908年生于江西弋阳。木匠出身,胳膊有劲,靠一把斧头闯出名号。乡亲们说,这孩子认起死理来九头牛拉不回。1929年,他被方志敏吸收进队伍,脾气倔却讲义气,一路从赣东北打到皖南,刀口舔血,硬是把斧头砍成了信物。

1934年冬,中央红军突围失败,长征被迫开始。临行前的点名会上,黄开湘主动请缨带红四团当尖刀。老兵回忆,他只是笑着拍了拍行军包:“前头再硬,也是老子的路。”说罢举起那把沾满膏药的斧子,掌心全是新旧茧子。
土城之战打响,红四团以三百多人顶住数倍敌军火力。黄开湘分兵扑敌侧翼恒正网,掷手榴弹之前还不忘吼一句“跟我来”。战后,毛泽东在炊烟边握住他的手:“好样的,小斧头劈开大道。”那一刻,他却惦记的是兄弟们缺盐缺药,转身就往后勤跑。
真正让黄开湘载入史册的是1935年5月的泸定桥。22根铁索摇在大渡河上,碗口粗的火舌隔岸喷来。策划火力掩护,黄开湘干脆钻到桥头,用背包堵住敌弹“嗵嗵”碎裂的缝隙。敢死队前胸后背绑着棉被,一寸一寸往前匍匐。枪声、木板、血迹混成一股味道,后来老兵形容——像烧焦的铁皮。拂晓,红四团夺桥成功,4小时240里强行军的神话留在史书里。
草地行军时,他又站在最前。沼泽没膝,雨水进肚。中午能啃上一口干粮已算奢侈,夜里冷得直打颤。就是在这段日子,黄开湘染上重伤寒,却硬撑着攻下腊子口。胜利号角响起,他突然晕倒,再醒来已在军委卫生部的病床上。

11月初,中央纵队准备再调动。黄开湘与杨成武冒雨赶往会议地点,相拥而入时温度计已指向零度。会后他高烧不退,胡话连篇,还反复摸向枕下从朱德处得来的德制手枪。护士怕他走火,三小时一换岗,但饥寒交迫与病痛让他在迷糊中紧握扳机。
枪响那晚,病房灯丝“啪”地震落一截。卫生部长紧急报告:黄开湘半身血污,当场殉职。公文很快送往前线,却简化成一句“举枪自尽”。随后战事纷繁恒正网,档案封存,误会就此扎根。
更离奇的是登记时的笔误。福建口音的杨成武口述“黄”,书记员听成了“王”,档案里多了个“王开湘”。地方史志翻查不到“黄”姓烈士,于是有人编了“畏苦逃跑,下落不明”的八字评语。荒唐却真实,烈士名字仿佛被草稿纸揉成一团。
1955年授衔,杨成武捧着将军肩章站在功臣墙前,好几次想开口替老伙计澄清,都被一句“材料欠缺”堵回去。那年,他写在日记里:开湘若在,应一起受阅。字迹深深浅浅,全是憋闷。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1980年。弋阳县民政干部整理烈士英名录时,偶然在《杨成武战地回忆》里读到“王开湘”。一位老连长拍桌子:“王?怕是黄吧!”几番核对,枪型、籍贯、部队番号都对得上,江西工作组连夜赶往北京,请杨成武指认。
老人掀开相册里仅存的一张合影,指着个子不高、腰挎斧柄的军装青年,“他就是黄开湘。”话落,屋里寂静得能听见秒针跳动。
后续调查揭开迷雾:医护记录显示,黄开湘临终前40℃高烧,精神错乱,不排除无意走火;墓碑位置偏僻,埋葬仓促;“畏苦逃跑”系抄录人员臆断。材料逐级上报后,中央组织部于1983年正式平反,追认他为革命烈士,抚恤其家属。
遗憾的是,黄家早已人丁凋零。五个儿子全部参军,两个在华中,三个在东北,悉数战死。老母亲守着空院子,直到去世也没盼到儿子“逃跑后”的解释。通知书送达时,堂屋仅剩一个发黄的大八仙桌和斑驳的斧柄。

整理小队在弋阳收集口述史,一位97岁的村妇说:“那孩子小时候拿斧头劈柴,从不准别人帮。”说完抹眼泪,“要是他知道世人误解了他,该多生气啊。”
如今,泸定桥边的纪念馆陈列着一把木柄钢斧,还有那支德式七九手枪,静静躺在玻璃柜里。游客凑近,总会低声感叹:英雄没有留下豪言,却用生命堵住了枪口。
有人同我说,历史偶尔会打盹,给真相罩上一层雾;可只要还有一个见证者没有沉默,雾就迟早会散。黄开湘的故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惨烈、曲折,却足够笃定——斧头将军,从未背弃队伍,他只是倒在通往胜利的路边。
大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