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执政的英国工党内阁开始遵循其奉行的马克思主义路线,逐步终结大不列颠的海外帝国。工党首相艾德礼把印度独立当作最重要的“非殖民化”标志常胜策略,并且要求其越快独立越好。
前面提到过,当时的英属印度帝国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英属印度的17个省,类似当时加拿大的省或澳大利亚的州,有各自的省督和代议制议会;其二是565个效忠于英王兼印度大皇帝的土邦国,由土邦主实行君主专制或君主立宪统治,英国只是在这些土邦派有政治官员或专员,各土邦主组成咨议性质的“王公院”,类似于政治协商会议。
此时的锡金也被列为印度中央政府下辖的五个土邦之一,其地位与克什米尔、海德拉巴、迈索尔和特拉凡珂尔这四个印度最大最富庶的土邦平级。
表面上看来,这似乎是对锡金的“优待”,但实际上却把锡金变成了以印度帝国皇帝(即英王乔治六世)为宗主的藩属,其政治地位不如尼泊尔,甚至不如东邻的不丹。
在这种形势下,锡金国王塔希致信印度国务秘书劳伦斯,要求英国在确定锡金未来地位时要听取锡金代表的陈述。他指出,虽然《1935年印度政府法》规定锡金是印度帝国的一个土邦、但事实上锡金与印度的联系十分松散,在政治、社会和宗教方面与西藏地区的联系更为密切,锡金人民认可达赖喇嘛为其精神领袖。他希望英国当局在听取锡金代表的诉状之前不应作出任何与锡金命运有关的决定。蒙巴顿总督对此信的答复是承诺锡金国王,在内阁使团提交给王公院的土邦问题备忘录中将会给出答案。但最终备忘录上仍然把锡金作为普通土邦看待,并没有提到任何特殊性。
图片
恩斯特·夏弗拍摄的锡金国王塔希·纳姆加尔(1893-1963)。
在英国政府进行权力移交之前,锡金国王向蒙巴顿提交了一份备忘录,特别提到大吉岭和特莱地区的归属问题。国王指出当楚格普德国王在1835年颁发批文将大吉岭授予东印度公司时,并不意味着锡金将大吉岭的主权交给了公司--这种权力只有通过明确的协议而非批文才能认可。英印政府对大吉岭行使权力并不源于这次授予,而是仅仅源于英王兼印度皇帝对锡金的最高权力地位。一旦这种地位终止时(印度独立时)、大吉岭的主权应归还给锡金而非任何第三者。至于特莱地区,既然英国人将其占有的印度领土归还给印度,那么1850年割自锡金的特莱地区也应归还锡金。
但是,急于从南亚抽身的英国工党政府并不愿意费神考虑一个弹丸之地的小小土邦所提出的这些要求,而是一股脑地把皮球踢给未来的印度政府。1947年1月,锡金未来地位问题提交到印度立宪会议讨论,当年7月16日,也就是距离英王终止其对印度最高权力还不到一个月的时候,锡金王储帕尔登·顿杜普与英印政府代表团就锡金问题举行会谈,要求印度承认锡金地缘政治的特殊性,并承认锡金独立。
图片
恩斯特·夏弗与一个锡金贵族家庭合影常胜策略
英国人一方面继续重弹老调,承认锡金的地位不同于其他土邦、没有加入印度联邦的义务,另一方面又要求锡金和印度达成一个有关防御、外务及交通的协定,仍然是在踢皮球。
7 月35日,这场球赛踢到了头。被印巴分治搞得心力交瘁的蒙巴顿勋爵明确指示锡金驻扎官霍金斯通知锡金国王:为了印度和锡金的利益,锡金和印度的政治关系处于德里外交部控制下,并提出继续设置锡金驻扎官,负责对不丹、锡金和西藏地方的交往事务。蒙巴顿竭力说明这样处置是对锡金特殊地位认可的最好保证。锡金多次拒绝但没有任何结果。
1947年8月15日,印度自治领和巴基斯坦联邦分别宣布独立,印度帝国灭亡。英王兼印度大皇帝对锡金的最高权力也在同一时刻自动解除。但是,锡金并未因此而获得独立地位,临终的英印帝国将锡金地位的问题留给了新生的印度来处理。
事实上从另一件事可以看到英国人对锡金独立的态度:英国印度事务部秘书在同锡金驻扎官霍金斯的通信中提到了塔希国王的那份备忘录,并认为锡金早已成为印度土邦,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像英王最高权力下别的土邦一样,就其未来政治地位同新成立的印度政府进行谈判加以解决。对于锡金来说,这无异于与虎谋皮。
英国人离开印度后,以尼泊尔族外来移民为主的锡金国大党发起“不合作运动”,抵制国王并要求成立新政府。这当然遭到了国王的强烈反对,印度趁机以“防止动乱和流血”为由派兵进驻了锡金。这与在这之前不久印度部队空降克什米尔首府斯利纳加、“保护当地治安”,从而引发印巴克什米尔战争的行动可谓如出一辙(但有一点不一样:印度对克什米尔的出兵是应信奉印度教的克什米尔大君的邀请进行的,当时克什米尔臣民大多是穆斯林,要求并入巴基斯坦)。不过印度政府顾忌国际舆论与公法,不敢把锡金一口吃掉,因此选择了逐步蚕食锡金的主权。
图片
位于甘托克的原锡金王国议会大厦
1950年12月5日,印度政府同锡金签订了《印度锡金和平条约》,规定锡金为印度的“保护国”,印度控制着一切与国外的联系--邮政、银行、红十字会、国际援助等等,还负责对锡金进行“军事保护”。锡金有一个管理国内事务的政府,有一个半选举产生、半任命产生的政务会议,有政党和直接与首都取得联系的农村官吏。但是,印度政府派遣“专员”驻扎在甘托克。这个官职相当于原来英印帝国在锡金的政治专员,负责印度帝国与锡金、不丹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交往事务,但新专员改为只负责锡金的一切外交事务,并且对锡金一切国内事务都有重要发言权。
中国著名外交家杨公素在其回忆录中曾经写道:“锡金老王(即塔希国王)我曾拜见过两次,但都是在印度驻锡金政治专员的陪同下,除了寒喧问候外别无他言。王储罗桑泽仁(即帕尔登)是拉萨贵族宇妥家的女婿,他常来拉萨探亲,我们有机会总是与他交往,他也表示同我们友好。但是他的行动不大自主,同我们来往时从未谈及西藏与锡金关系问题……一九五六年达赖、班禅应邀赴印度,路过岗拖(即甘托克)锡金首府,按例锡金应是接待主人,但一切由印度政治专员主办。锡金老王曾在达赖、班禅抵岗拖时举行了宴会,我也应邀参加了,宴会一切都是印度安排,锡金老王虽然坐在主人位上,除举杯问好外,几乎不说什么话,连欢迎词也是印度方面写的。”
锡金原本有三大政党,即锡金国民党、锡金国民大会党和锡金国家大会党,其中锡金国大党大多由亲印度的尼泊尔族组成常胜策略,是印度国大党的分收机构,并接受后者的领导。在六十年代锡金还成立了第四大政党,即激进的“人民党”。该党也是印度人民党的分支机构,主张在锡金实行民主改革,很多年轻人被吸收加入了这个党。
锡金的政务会议由20人组成,其中14人经选举产生,另外6人由国王任命。在选举产生的14人中,1人代表僧侣,1人是将军,其余1.2名代表由雷布查-菩提亚人与尼泊尔族各平分六名。这种做法旨在维持族系之间的平衡,避免尼泊尔族接管全部重要职位。政务会议成员组成行政会议,负责教育、卫生、运输和其他政府工作,有些类似于内阁。
锡金的首席部长,即首相,由国王任命。国王理论上可以指派一名锡金人担任首相,但这个职位从1947年以来一直由印度人担任,其表面上的理由是“没有多少锡金人懂得如何处理与印度之间的复杂关系”。在这位印度首相的统治下,锡金虽然并非印度的一部分,但却俨然成为了印度的一个组成实体。虽然锡金有一个国家银行,但他们的货币还是印度货币,邮政和邮票也都是印度的。锡金不能发行护照,锡金人出国旅行和外国人来锡金都要经过印度的审核和批准。在有水灾和其他灾害时,锡金不能直接向国际红十字会求援,而是必须向印度提出申请。没有印度的批准,锡金不能从事任何经济或工业的发展。任何国家不经过印度的渠道都不能在锡金投资。
塔希国王在1963 年去世。在他在位的近五十年里,锡金实行了许多经济和社会改革,比如废除了各种形式的无偿劳役,禁止使用童工,开始土地改革,并将司法制度现代化。塔希国王的长子帕尔乔尔是印度空军的一名飞行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于飞机失事,因此王位继承权传到了次子帕尔登·顿杜普身上。他出生于1923年,6 岁时进入噶伦堡的圣约瑟夫男童寄宿学校学习,8岁到11岁间跟随身为喇嘛的叔父修道,随后又去印度大吉岭和西姆拉的英国学校读书。他本来计划去英国进修,但是其哥哥去世后就改为学习印度文官训练课程。1950年,帕尔登娶了一位西藏贵族家庭的女儿为妻子,生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但这位西藏太太在1957年分娩时不幸去世了。
图片
锡金末代国王帕尔登·顿杜普(1923-1982)
1959年,帕尔登王储前往大吉岭送三名子女上学。在上流社会云集的温达米尔酒店,他碰到了一位年轻的美国女子,19岁的霍普·库克。她出生在加利福尼亚,外祖父在纽约开有一家非常大的航运公司,家境富裕,但霍普年幼时父母就离婚了,母亲不久死于自驾飞机失事,其姨母一家成为她的监护人。霍普的姨夫谢尔登·查平出任美国驻伊朗大使时把她也带到了亚洲。从那时起,霍普就醉心起东方的事物来。
霍普在1959年前往印度北方和喜马拉雅山麓游历,在大吉岭投宿到温达米尔酒店。当时是冬天,酒店很冷,每位客人都要在脚上放个热水瓶,才不至于冻得打哆嗦。由于当时正值冬天,并非避暑的社交季节,温达米尔酒店的气氛跟气温一样冷清,人人都寂寞得想找人搭讪。有一天下午,年轻的霍普在饭店休息室里喝茶时,一个“真正英俊的黄脸孔男子”与她搭讪,并请她跳舞。这就是刚刚丧偶不久的帕尔登王储。不久之后,帕尔登就向比他小17岁的霍普求婚了。
图片
成为锡金王后的霍普·库克
这桩婚事遭到了许多锡金贵族的反对,大多数锡金国民也不希望他娶一位美国王妃。但是帕尔登志在必行,甚至走遍了锡金的穷乡僻壤,祈求国人的祝福。这一关过了,两人在1961年11月订婚。可是宫廷的国师一算黄历,却说1962年是藏历黑年,不宜婚娶,霍普只好返回纽约的萨拉·劳伦斯学院结束她的学业。
1963年3月20日,霍普·库克与帕尔登王储在甘托克的王宫神殿里举行婚礼,这桩婚事一时成为西方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当天霍普穿着雷布查贵族样式的白色锦缎袍子,带着绿松石和黄金珠宝饰物,金银腰带上挂着一把雷布查匕首,成为帕尔登的新娘,塔希国王则盘腿坐在最高的王位上接受新儿媳妇敬献的哈达。由于嫁给黄种人,霍普被势利的《美国社交名人录》除名,但是《国家地理杂志》详细报道子婚礼的过程,《纽约时报》还刊登了一系列王储夫妇在美国蜜月旅行的报道。
当年12月,塔希国王去世,帕尔登成为纳姆加尔王朝的第十二代、也是最后一代国王。此时这个家族统治锡金已有324年之久。经过王室占星学家和喇嘛们的计算,他和霍普王后在1965年4月4日举行了登基典礼。当时锡金成立了一个“全国美化小组”,打扫甘托克市区的街道,油漆房屋,开辟了新的花园和公园。其他筹备小组则负责发出请束,订购加冕时用的王袍和用品,并且在甘托克设置了许多处安有西式抽水马桶的临时住房以接待来客(客人走后这些住房就被拆除,房屋内的设施卖给首都市民)。锡金王室禁卫军在王宫草坪上操练,乐队也反复排练。喇嘛艺术家们则精心修描王宫神殿内的壁画,神殿屋顶也重新漆成美丽的金黄色。
在帕尔登·顿杜普加冕典礼这一天,天气阴沉,从西藏高原吹来的冷风持续不断。但是当新国王穿着金色锦缎王袍走出王宫、前往神殿的时候,太阳冲破了重重乌云,神圣的干城章嘉峰耸立着,全山雪白,雄伟壮丽,成为这次加冕仪式的完美背景。仪式从上午9时30分开始,在焚着藏香、燃着酥油灯的昏暗神殿里,国王和王后坐在金色锦缎装饰的椅子上,喇嘛们唱诵着经文,向国王和王后身上洒花瓣、米和圣水,并献上王袍、勋章、金黄色的靴子和绣着八吉祥的斗篷,最后唱着圣歌把国王和王后引向金色御座,上面铺着十三层坐垫,象征着十三级圆满的境地。接下来锡金的贵族、僧侣和国民又轮流向国王夫妇奉上一些有特殊意义的供品,国王向国民们致辞,国民代表向国王致辞,然后是印度政府代表梅农夫人向国王致辞。最后献茶、献哈达,然后就是一系列的宴会和招待会。
图片
1965 年帕尔顿国王的登基典礼,在甘托克王官神殿中举行
帕尔登国王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君主,能够讲五种语言,周游过世界许多国家,熟悉锡金的传统与二十世纪的现代文化。他既显得谙于世故,又是一个朴素而正直的人。他经常和雷普工后访问锡金全国的每个角落,全国的每个城市和村庄,他至少三年便要拜访一次,有时候坐着多达十五辆车的车队,有时则直接驾驶吉普车前往。在村子里,官员和长者向国王敬献哈达,国王双手接过,一点也没有东方皇帝或活佛神王那种高高在上的帝王威严。村民们向国王一行献上贡品,通常是茶、青稞酒、糕点、水果和鸡蛋,国王收下礼物,但每一件都做好记号,以便日后附加百分之十的钱赐还给村民们。
图片
帕尔顿国王和霍普王后在甘托克王宫中的生活场是
在甘托克的王宫里,国王一家更像是居住在英国别墅里的乡绅,虽然有许多仆人和副官,但并没有什么精心设计的仪式和排场。他和霍普王后所生的帕尔登王子和霍普公主经常与来自乡下的同学一起在王宫二楼的大走廊或楼下的草坪上玩耍。在假期里,就读于英国哈罗公学的腾津王储、旺楚克王子和扬琴·多尔玛公主也会返回锡金,他们是帕尔登国王与其已故的第一个西藏妻子的子女。这一家人像锡金的大多数家庭一样,过着平淡、朴实而又安宁的生活,但这生活就像锡金那晴朗的高原天空一样,很容易被从南面恒河平原飘来的雨云所遮没。
(未完待续……)常胜策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大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